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开选

“体育课天天见”的合肥试验

时间:2024-06-24 18:53:03 点击: 【字体:

合肥市锦城小学射箭社团课。受访者供图

合肥市华山路小学学生参加软式棒垒球比赛。受访者供图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轮滑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击剑社团课。受访者供图

  作为安徽省合肥市锦城小学一名“资深”的85后体育老师,范宿至今在手机里珍藏着学生万创越写给他的两封信。

  不承想,在锦城小学度过的两年时光,对万创越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体育老师。毕业时,她用稚嫩的笔迹把感恩之情铺陈在整整3页作业纸上。最后一页,还特意用简笔画描绘出师生二人打排球的场景,童趣盎然。当年这个热爱运动的小女孩在毕业纪念册“我的理想”一栏写道:“回锦城小学做体育教师,与范老师成为同事。”

  10年之后,让范宿略感意外的是,刚刚迈入大学的万创越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报告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她在邮件中写道:体育课上,自己毅然选择了两个学期的排球课,当再一次拿起排球的时候,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小学时训练排球时的场景,感慨万千……

  两封信,跨度整整10年,见证了一名学生的成长和一位体育教师的收获。很多像万创越一样的同学,因为体育课和体育老师,爱上体育,习得一项运动技能,受益一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坚守体教岗位的范宿和同事们见证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改革的关口。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合肥市部分中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6月18日下午,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召开。现场会释放了重要信息:为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合肥市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季学期,合肥部分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中小学,发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开源

  盘活师资、课程

  开足体育课,上好特色课

  刚开始部署“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那会儿,面对校长们对于师资紧张的疑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磊总是耐心地解释:“改革不能坐等条件全部具备了才启动,必须创新思维,主动创造条件。”在他看来,关键是树立“开源”思维,主动争取,盘活师资、课程,才能破解现阶段最大的“难点”。

  合肥师范学院大三学生顾纪云,如今和其他两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教育集团万泉河路校区,作为一名顶岗实习老师,每周带10节体育课。

  为了解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师资缺口,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教育集团主动与附近的两所高校合作,引进优秀实习生带课,并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与合肥师范学院学子同批到来的,还有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4名在校生。

  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的顾纪云立志要做一名篮球教练,为此他曾在小学带过“课后三点半”的兴趣班,这次教初中生,他信心满满。“体育教育专业出身,自然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现在有了一线名师的指导,教学实操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在00后的他看来,“作为大哥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种‘朋辈教育’也很重要。”

  从过去的每周3节课、4节课(低年级、高年级),到如今统一的每天一节体育课,多出来的课时到底上什么?合肥师范附小的做法是主动“借”来特色课程。该校所在街道文化馆的非遗课程多达几十种,于是学校从课程单上遴选出相关的舞龙、抖空竹等体育活动,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现在,作为特色体育课,舞龙覆盖了6个班级,抖空竹覆盖了20个班级。课间时分,孩子们集体抖空竹的场面甚是壮观。

  “在开好常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孩子的体育特长,让他们爱上运动。”合肥市师范附小校长汪伟介绍,合肥市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目前拥有多所分校,各分校依托骨干教师形成了特色体育项目“一校一品”的局面。为此,集团内部进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优势项目“共享”,通过体育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依兴趣“选学”“走班”,组织体育老师“走教”。

  体育课时增加了,无疑让体育特色教学有了落地的基础。对此,合肥46中体育老师周杰深有感触。他所在的学校是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因此在体育课上也会面向普通学生着重开展篮球教学,但是以往因为课时受限,很难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把技术动作讲透,此外两个班‘合班’上课,就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篮球比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充分理解技术动作,才能提升运动技能。”周杰认为,“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逐步成为主流模式,“赛”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磨练意志品质,坦然面对胜负与挫折,涵养体育品格,也促进心理健康。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很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地将特色体育作为改革的发力点。据合肥市包河区体育教研员潘逸芬介绍,区里已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从特色体育教学到“选项教学”的过渡。

  因为不同的学生,运动基础、运动能力水平、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尽相同,往往会影响到传统教学的进度。为了因材施教,让同一年级的学生遵循各自兴趣与特长,选择篮球、排球、足球、啦啦操等项目,学校重新编班,开展分层教学。

  而潘逸芬针对“选项教学”的课题研究表明,一段时间下来,通过样本比照发现,选项教学的学生在“体育课满意度”“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等指标上均优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学生。

  引才

  靶向精准,广开渠道

  引入高水平师资

  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说,某些共享师资的做法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那么“靶向引才”则是着眼未来的“根本战略”。

  2023年起,包河区启动教育人才招引专项行动,奔赴全国高校持续举办数十场招才引智活动,一年就补充了300多名硕博学历为主的高水平师资,其中,体育专业的就有23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学校。此外,还特别引进了优秀退役运动员两名。

  本科就读于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李晓慧,2023年入职合肥市第48中学,本科、硕士阶段就读的是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岗位上,她经历了近一年的“专业新塑”。

  招进来,还要用得好。针对李晓慧这批新进教师,包河区实施了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动市、区两级96个教育名师工作室资源,为每名新进教师选配1名名师工作室导师和1名本校导师,并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成长档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李晓慧坦言,为了站稳讲台,付出的精力不亚于考研。“暑假就来到合肥,培训期间,每天都要写教案,抽题试讲,相互听课、磨课,直到现在,还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请教。”

  李晓慧的专项是健美操,正好赶上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施,专业特长立马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合肥市第48中学实施体育大课间,加上每天一节体育课,学生运动时间远超1个小时。

  “先把基础好的同学选出来,先教他们,他们再领操,教其他同学。”李晓慧介绍,自己为七、八年级学生分别创编了两套健美操,分别以《少年》《快乐崇拜》为音乐主题,深受欢迎。现在,该校大课间活动不再是传统的折返跑,代之以充满青春旋律的健美操,覆盖每一个学生。

  此外,随着李晓慧的到来,学校也开起了健美操社团,学生每周训练,并将目标瞄准了接下来的省市级比赛。

  与李晓慧同期入职的还有陶亚男,这位女子短跑名将曾代表国家田径队,在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上斩获两枚金牌。2023年,安徽面向省内退役运动员公开招聘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陶亚男通过考试,被引进到合肥市第48中学。

  运动员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她很快适应了每周18节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这名“冠军老师”的到来,也迅速点燃了学生对于田径的热情,参加田径社团的同学越来越多,并且组成了田径队,每周3训,周末也不例外。

  陶亚男信奉的人生格言是——“成功需要1%的天赋与99%的努力。”她深知竞技体育的成绩离不开汗水的浇灌,为此,她教学生,一个摆臂的动作都要“抠”上一节课。此外,在她看来,还要教会学生处理运动伤病、运动心理等相关问题,这也是体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两名通过不同方式引进的年轻高水平教师,成长非常快,可以说填补了我们校园体育的部分空白。”合肥市第48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王俊虎表示,作为省内传统体育“强校”,不能“躺”在曾经的优势项目上,今后还要在健美操、田径等项目的比赛上实现新的突破,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现特长。

  共享

  引导师资流动

  培育优势项目,多点开花

  相比体育传统学校,位于城郊的新建学校如何找到体育发展改革的切入点,实现优势特色项目的突破,这是牵涉教育均衡的一道命题。

  自2011年起,包河区就开始成立艺体教师服务中心,探索组织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定期前往偏远、薄弱学校和少年宫支教,开齐艺术、体育类课程,组建兴趣社团,破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今天,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开齐体育课已经不再是问题,体育教师支教活动也进入了“2.0版本”阶段——帮助受教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优势竞技项目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2023年8月,在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上,合肥市华山路小学软垒队在2022年连夺3个冠军的基础上,又勇夺三金,取得了两年六金的辉煌战绩。该校也被中国垒球协会授予“全国软式棒垒球最佳实验学校”荣誉称号。

  不过,为这所新建小学播下软式棒垒球“种子”的却并非本校教师。80后的张雨曾在合肥市蔡岗小学任教,当年根据包河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安排,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华山路小学开展每周两天的教学。作为合肥市将软式棒垒球引入校园的第一人,他自然也把这项运动带了进来。

  该运动相对安全,对抗小,趣味性强,锻炼学生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并且注重礼仪教育。“没想到校长和老师都高度认同这项运动,支教一年期间,我带着师生一起教学、训练,帮着选苗子,组织参加各级比赛,很快让这项运动在校园里风靡起来。”张雨回忆。

  当年跟随张雨一起学习软式棒垒球的教师孙菲菲如今也成长为这一项目的骨干教师。据她介绍,学校把每位体育老师都送出去培训,所有人都拿到了软式棒垒球国家级B级或C级教练员证书。现在,学校还开发了软式垒球的校本教材,通过扫码即可学习。

  “我们希望这些运动能在更多的学校推广开来,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比赛机会,我们的水平才能共同提高。”孙菲菲说。

  如今,张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棒垒球的裁判工作上,据他介绍,过去市里比赛只有几支队伍,不久前召开的合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有500多名青少年参赛。

  与张雨一样,范宿也是一名支教志愿者,从2018年至今,上过他射箭课的学生突破了1万人。这个“半路出家”的体育老师对新鲜事物向来有着不竭的热情:早先他把排球运动在本校推广开来,后来又通过自学,成了射箭教练。为了精研射箭运动,他还考上了上海体育大学的研究生。

  范宿所在的锦城小学位于城郊接合部,不少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他的指导下,校射箭队曾在全省射箭比赛中,连续8年夺冠,并于2019年取得全国射箭U12锦标赛团体亚军,取得安徽省历史性突破。

  “功成名就”的范宿今天仍然奔走在支教的路上,每周要前往一所城郊小学,承担课后三点半的射箭课;还要在周末前往区里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更大范围的孩子普及射箭运动。

  “射箭是我国古代‘六艺’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范宿开始意识到这项运动需要实现从“技艺”到“文化”的转变,在不同的课堂,他经常用“有的放矢”“矢志不渝”“张弛有度”“开弓没有回头箭”“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成语或谚语启发学生。这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体教融合、五育并举的重要性。

  “参加射箭运动的孩子,心理会变得更加沉稳、阳光、自信、坚韧……这不正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吗?”他说。

  赋能

  AI设备引进来,用得好

  让课堂智慧高效

  如果说,射箭项目代表了体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人工智能对体育的赋能,则催生了课堂与教学方式的迭代。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在包河区50余所中小学,不少学生入校后欣喜地发现,学校的场馆里多了一面面“魔镜”。这套“网红”产品原先应用场景是家庭健身,后来被包河区引入校园,创新用于体育教学,构建数字体育教室。

  它借助先进的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供动感的CG画面和逼真的声音效果、趣味性运动场景、智能化训练指导和交互式测评反馈,有效弥补了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尤其对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在合肥市华山路小学采访时,体育老师冯新悦正在上“魔镜课”。体育馆里,“魔镜”在墙上一字排开,学生分组跟着屏幕中的“数字人”做热身,个个神情专注,脸上沁着汗。

  “体育教学固有的难点在于,一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学生,他们动作做得到位不到位,老师无法手把手地教。”冯新悦说,现在等于多出来N个AI教师,对学生动作自动计时、计次,及时纠错。AI设备可以收集数据,分析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然后进行判定,根据难度给每个学生分配定制化的学习任务。此外,学校也可以对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质进行全程监测。

  而在华山路小学校长童友琴看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孩子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数字化,早日融入数字生活,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

  AI设备的到来让教育者感到了一种紧迫感。正如一位体育老师在采访中所言:“置身技术迭代的环境,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数字技术的步伐,教育势必落伍。”

  2021年起,包河区教体局牵头落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合肥市智慧体育应用与研究》,现已顺利结项。共同体最初由合肥全市范围内的9所成员校以及3家成员企业组成,后来又有外省的学校陆续加入进来。

  共同体围绕小、初、高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差异,基于AI智慧操场、智慧体育课等智能化教学环境,形成不同学段的典型教学模式,利用智能穿戴、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体育教学育人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智慧体育教研活动、跨学科交流活动,协同提升成员校老师的体育信息化素养、教学设计水平。

  作为成员校之一合肥市第48中学的体育老师,李晓慧深切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过去体育老师上跳远课,常常要忙于测量,无暇顾及学生的动作指导。现在,在智慧操场,她可以根据手中的平板电脑判定学生的成绩和动作问题。“比如跳远的摆臂动作,角度是否正确,肉眼很难判断,但是智能设备可以准确地判断,并且能给出详细客观的文字描述。”

  同样在合肥师范附小二小老师沈光茹这里,智慧体育设备还可以帮助社团足球队“排兵布阵”。“学生佩戴手环,后台可以监测他们的运动状态和身体指标,教师根据数据反馈,合理安排人员战术以及各自的训练计划。”沈光茹介绍,也正是在此助力下,学校足球社团在去年全区小学足球比赛中夺得4个组别的冠军。

  “接下来,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体育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改革能够稳步推进、取得实效。”李磊表示,还要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支持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6月18日召开的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坚持提质提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要加大体育课保障力度,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精准落实落细每天一节体育课各项保障措施,全面做好体育师资、场地、经费等保障工作。

  这一政策背景下,如何承接好技术的赋能,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实现五育并举,是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共同作答的一道时代考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